当前位置:医疗保健
夏日来袭,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
一、什么是细菌性痢疾?
细菌性痢疾(Bacillary dysentery)简称“菌痢”,是由志贺菌属(Shigella)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,又称志贺菌病 (Shigellosis),好发于夏秋季节。菌痢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的乙类传染病。
二、流行病学特征
1.传染源
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。
2.传播途径
主要经消化道传播。通过手、食物和水等经口摄入感染,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。
3.易感人群
人群普遍易感。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为高发人群,部分成人感染后可无症状。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,但持续时间短。
三、感染后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?
大部分人感染后经过1-7天(多为1-2天)的潜伏期,可出现急性腹泻、发热、腹痛、粘液便和脓血便,左下腹压痛,病人常有里急后重的感觉,即指下腹部不适很想排便,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,它是菌痢的主要症状之一。
四、志贺氏菌容易存活吗?
志贺氏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,最适生长温度为 37℃,最适ph值为 7.2-7.4,在瓜果、蔬菜及污染物上可生存1-2周,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弱,对紫外线、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。
五、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?
管理好传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、保护易感人群对预防菌痢十分重要。为了预防痢疾,应做到以下几点:
1.避免与菌痢患者密切接触,发现患者和带菌者,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,直到大便培养检查是阴性的。
2.搞好环境卫生,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,消灭苍蝇滋生地。患者使用的厕所、洗手盆等应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。
3.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,不进食生冷变质的食品和饮料,饭前便后要洗手,把住“病从口入”关,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。
参考:《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 (2023 年版)》